當前位置:文檔之家? 討論中國古代人性論思想對中國古代治國理念的影響

討論中國古代人性論思想對中國古代治國理念的影響

淺論中國古代人性論思想對中國古代治國理念的影響

關于對人性的界定,是一個深刻哲學命題。古今中外都對人的本質屬性這一問題存在

爭論。在我國古代哲學家中,就有性善說、性惡說、性有善有惡說、性無善無惡說等。其

中以孟子的“性善說”和荀子的“性惡說”最具代表性,這兩種學說對我國古代的治國理

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孟子的“性善說”對古代治國理念的影響。

孟子是第一個系統提出人性善理論的

思想家。在孟子看來,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為人生來就具有天賦的“善端”

,具有一種

先驗的道德觀念的萌芽,這是人異于禽獸的本質特征。孟子是從人見小孩落井產生不忍人

之心而推出他的性善論的。不忍人之心就是不忍看見別人痛苦的心或“惻隱之心”

。一個小

孩行將落井,一個人看見必然前去搭救。這個人去救小孩一不是為了討好小孩的父母,二

不是為了使自己的好名聲傳揚鄉里,也不是厭惡孩子的啼哭聲,而是出于不忍人之心。孟

子從這件事上就引出了他的性善論,并進而導出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觀念的萌芽(四

端)如同四肢一樣,是人生而應有的,而不是外力加給每個人的。他指出,

“人性之善也,

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

其有四體也。

既然人的本性是善的,那么為什么人們有善惡的不同呢?孟子認為,仁、

義、禮、智這“四端”與生俱來,人人相同。有的人能為善人是由于他努力培養與擴充這

些“善端”

。他認為圣人就是把這“四端”發展到完全程度的人。人都有“四端”

,如果都

能括充之,

就都可以成為圣人。

但有的人不去培養和擴充這些

“善端”

,

所以不能成為善人。

孟子一方面把仁、義、禮、智說成人的本性,同時也承認人的感官欲望也屬于人的本性。

但孟子認為感官欲望是“小性”

,仁、義、禮、智是“大性”

,小性要服從大性。

孟子的性善論是其仁政學說和王道理想的邏輯起點和理論依據,不但成為歷代統治者

的施政理論指導,而且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心理積淀融入到整個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

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孟子看來,仁義是人先天具有的本性,將仁義從人

的心中擴充開來,推廣到全社會,就會形成“仁政”的政治原則。性善論作為一種道德理

論假設,引申到政治上就是要求統治者實行仁政,先王正是把這種仁義之心,由己及人推

廣到全社會,才會形成仁政的。孟子講的仁政,就是把仁義等道德原則推廣到全體社會成

員身上。他說:

“親親是仁,敬長是義,人人親其親,

敬其長,而天下平。

”每個社會成員

都親親敬長,

自覺遵守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

社會就會和諧一致實現天下太平的政治局面,

這也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所孜孜以求的政治和社會理想,它以性善論作為其理論核心和

實施依據,認為人們之所以會違法亂紀不是因為他們本身不能為善,而是因為種種不良情

欲或者外在條件如莊稼的收成等

“陷溺其心”

。

因此,

他們主張要注重對民眾進行道德教化,

同時適時的改變民眾的生活條件,如“省徭役,薄賦斂”等,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正如孔子所說“富然后教之”

?;诖?,在治國的策略上,他們主張“德主刑輔”

,從而為

人民生活創造一個相對寬松穩定的生存環境。

孟子的人性本善論雖然不是一種科學的理論,但它是一種不錯的理論假設。因為它相

信人民群眾與社會的統治者一樣具有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修正、自我改造、自我提

高的能力,它相信人類可以憑借普遍的道德覺悟建立起一個符合正義的政治秩序。以人性

本善論為理論基礎的德治理念,從根本上說,是反對拿民眾當敵人來防范、拿民眾當奴隸

來驅使的。在儒家的德治理念中,道德不是政治的手段,而是政治的靈魂;不是道德為政

治服務,

而是政治要為道德服務。

儒家以德治為治國理念,

就是要建立起一種道德的政治。

這種道德的政治,也就是從善良的本心出發的政治,就是能給老百姓以實際利益的政治,

就是能使老百姓向善的政治。

孟子的性善論

,

不僅有利于個人充分實現其自由意志,有利于個人人格的完善和價值的

相關文檔
  • 中國古代人性論

  • 中國古代治國思想

  • 中國古代三種治國思想

  • 淺析中國古代神話

  •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專題

相關文檔推薦:
晚上睡不着一个人看的软件